標頭文字

古蹟、單車、親子,我的記錄簿。 (蝴蝶+1)

2015年11月23日

探索叭哩沙水道+順訪天送埤發電所


日領初期,叭哩沙發生麻刺利亞(瘡疾)頗多,宜蘭廳下第一不健康地,公共衛生必要,上水道計劃立。大正2年(191312月工事著手,大正3年(19143月竣工,工事費金12,500圓。
距叭哩沙街東南方約18町(1=0.109公里),取柑仔溪為水源,兩岸石垣工事,混凝土造堰堤,方形鐵筋灰泥管(モルタル管)敷設,端接4吋鐵管進取入井,取入井鐵筋混凝土造,內徑6尺、高9尺(按臺灣水道誌圖譜,取入井高應為11.5尺),平時水深約6尺。取入井前後設旁通管(By-pass),井底設4吋鐵管於井內掃除際排水用。4吋鐵管延長17町半送水進叭哩沙街,途中一箇所設掃除用排水管。市街延長5町鐵管,一般公眾利便。
Ps. 以上資料取自台灣水道誌 日本國會圖館:臺灣水道誌貼圖取自台灣水道誌圖譜 日本國會圖書館:臺灣水道誌圖譜
Ps. 點圖可放大。

1. 已知叭哩沙街位置即三星鬧區一帶。
2. 已知叭哩沙支廳位置即今三星警分局。
3. 換算18=1.96公里、17町半=1.91公里。
4. Google Maps可見三星鬧區南方(西南)有柑仔坑(溪)。
5. Google Maps量測路線距離,柑仔溪取水口位置幾乎已然明確。
6. 藉由Google搜尋柑仔坑取水口,增加柑仔坑淨水場資訊。奇怪的是,Google Maps衛星模式並沒有看到柑仔坑淨水場。
7. 藉由台灣百年地圖,切換至正射影像(農航所),發現柑仔坑淨水場、堰堤空拍圖。而2013福衛二號並未明確顯示柑仔坑淨水場,驚~!是解析度不夠,還是叭哩沙水道取入井與我無緣了?
8. 前置作業已告段落,探索行動就可展開,出發~!



2015/11/22 pm.02:20雨,安農溪水源橋,兩端皆有管路,東側疑(應)為叭哩沙水道原路徑,西側應為新增。東側水道設有制水閥孔,並有排水管路。


抵達柑仔坑淨水場,堰堤近在眼前。取入井是遍尋不獲,瞄不到~!原堰堤應該就是在眼前了,已改建。這是無奈的,能留存是幸運,消失或改建才是進步的表徵,只要知其文史脈絡即可,何必強求復古走退路。
Ps. 取入井必在距支廳(三星警分局)17町半(1.91公里)附近,柑仔溪旁有淨水場和堰堤,答案已是昭然若揭。

標示水源保護區,不敢造次,轉走左岸。

柑仔溪將匯入安農溪,由1898台灣堡圖得知柑仔溪舊名為六寮溪。

左岸有好視景。

到底左轉為保護區大門,道路已成水路。

勉強沿左岸前行,真是自討苦吃,略過不表。撤~!這隻密紋波眼蝶(台灣波紋蛇目蝶)應該很皮,下雨天也跑出來和我一起混,不拍就太對不起牠了。

蘭陽發電廠天埤機組位於電力路,假日按例仍是閉門謝客,沿左側圍牆邊小路前進。

大正11年(19226月,天送埤發電所正式啟用,完工當時是台灣排名第三的電廠,也是宜蘭的第一座水力發電廠,尾水形成一條溪流,這就是電火溪(安農溪)名稱的由來。收工!來去三星蔥油餅犒賞一下!


【文史補充#2015/12/3】

1. 按1929年(昭和4年)台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,三星庄(叭哩沙)水道豫定給水人口1,300人、一人一日給水量210公升(合計273CMD),第一次擴張工事於1923/11(大正12年)起工,於1923/12完工,總工費金2,000圓。

2. 按1935年(昭和10年)台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,三星庄水道豫定給水人口1,300人、一人一日給水量83公升(合計108CMD),第一次擴張工事於1923/11起工,豫定給水人口增至1,500人、一人一日給水量167公升(合計250CMD),於1923/12完工,總工費金2,000圓。

3. 按1941年(昭和16年)台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,三星庄水道豫定給水人口1,300人、一人一日給水量83公升(合計108CMD),第一次擴張工事於1923/11起工,豫定給水人口增至3,000人、一人一日給水量130公升(合計390CMD),於1923/12完工,總工費金2,000圓。

4. 上述年報僅是列舉,前後的莫衷一是,無奈!難考!也莫怪後繼「臺灣自來水誌」的黑龍轉桌了。不過,可以肯定的是,三星庄(叭哩沙)水道於大正2年(1913)12月工事著手,豫定給水人口1,300人,大正3年3月竣工,工事費金12,500圓;第一次擴張工事於大正12年11月起工,於大正12年12月完工,工費金2,000圓。


【文史補充#2016/2/1】

叭哩沙水道第一次擴張工事於大正12年11月起工,同年12月完工,工費金2,000圓。工事包含新設(既設取入口上游110m)混凝土堰堤、導水溝、塵除井、濾過池,及給水延長。以上新增擴張工事內容取自國立台灣圖書館1941年版臺灣水道誌。

有一點是可以補充的。大正12年(1923)完工的堰堤、導水溝、塵除井是否仍然存在?亦或已增改建、廢棄?有無可看性?知其史蹟,淺嘗走讀也就可以了,畢竟咱這外來客只能假日非法入侵,是不值,也無願!


Remark
1. 2015/11/22旅記。
2. 2015/11/23貼於Google Blogger
3. 2015/11/24貼於Mobile01 Mobile01登山與健行
4. 2015/12/3新增文史補充。
5. 2016/2/1新增文史補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