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頭文字

古蹟、單車、親子,我的記錄簿。 (蝴蝶+1)

2016年12月2日

五堵隧道、六堵川暗橋、雙龍暗橋


清代臺灣鐵路(劉銘傳鐵路)
 
第一代縱貫鐵路
名稱
分類
位置
長度
 
名稱
分類
位置
長度
(km)
(m)
 
(km)
(m)
 
 
 
 
 
 
 
 
 
旭川橋
版桁
0
32
30.6
0.6
98
1
29.9
空洞口川橋
鐵橋
0
59
65
1.2
50
15.2
 
玉田川橋
版桁
0
55
48.4
1.1
40
0
12.2
獅球嶺隧道
隧道
1
60
 
2.8
772.2
235.4
 
雙龍暗橋
1
29
51.0
2.2
15
0
4.6
頭坑橋
鐵橋
2
47
65
4.2
50
15.2
 
竹子藔隧道
隧道
1
41
59.0
2.4
1815
0
553.2
基隆川橋
鐵橋
3
62
15
6.1
200
61.0
 
基隆川橋
桁架
2
2
47.6
3.3
327
6
99.8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八堵川橋
鐵橋
4
59
0
7.6
40
12.2
 
草溢橋
版桁
4
15
26.8
6.7
80
0
24.4
 
 
 
 
 
 
 
 
 
六堵隧道
隧道
4
28
20.9
7.0
452
3
137.8
七堵川橋
木橋
5
51
15
9.1
25
7.6
 
六堵川暗橋
4
76
37.6
8.0
12
0
3.7
五堵川橋
木橋
6
24
85
10.2
15
4.6
 
五堵川橋
版桁
5
49
88.6
9.1
15
0
4.6
 
 
 
 
 
 
 
 
 
五堵隧道
隧道
6
33
63.3
10.2
595
11
181.6
保長溪橋
鐵橋
7
14
35
11.6
100
30.5
 
保長坑溪橋
版桁
7
11
14.4
11.5
135
6
41.3
加東溪橋
木橋
8
78
10
14.4
142
43.3
 
加東溪橋
版桁
8
1
6.8
12.9
47
11
14.6
下寮坑一橋
木橋
9
20
25
14.9
15
4.6
 
下藔溪橋
版桁
8
24
89.7
13.4
15
0
4.6
下寮坑二橋
木橋
9
44
0
15.4
15
4.6
 
水返腳溪暗橋
8
46
7.8
13.8
12
0
3.7
𢪬倉坑橋
鐵橋
9
71
75
15.9
50
15.2
 
𢪬倉坑溪橋
版桁
8
73
19.4
14.3
50
0
15.2
淡駿川橋
木橋
10
46
10
17.0
23
7.0
 
淡酸溪暗橋
9
47
59.0
15.4
15
0
4.6
 
 
 
 
 
 
 
 
 
南港隧道
隧道
10
52
71.9
17.2
317
9
96.8
佛祖川橋
木橋
11
58
60
18.9
40
12.2
 
樟樹灣暗橋
10
59
53.3
17.3
12
0
3.7
南港川橋
木橋
12
6
55
19.4
100
30.5
 
南港溪橋
桁架
11
6
3.3
17.8
100
0
30.5
後山邊坑一橋
木橋
13
71
70
22.4
16
4.9
 
第一後山邊橋
版桁
12
70
83.2
20.7
15
0
4.6
後山邊坑二橋
木橋
14
2
95
22.6
20
6.1
 
第二後山邊橋
版桁
13
2
13.2
21.0
15
0
4.6
錫口枝溝一橋
木橋
14
53
90
23.6
85
25.9
 
錫口支溝橋
版桁
13
52
74
22.0
70
0
21.3
錫口枝溝二橋
木橋
15
22
0
24.6
21
6.4
 
錫口小支溝橋
版桁
14
17
58.6
22.9
20
0
6.1
東城川橋
木橋
17
51
60
28.4
76
23.2
 
三板橋橋
版桁
16
55
59.6
26.9
40
0
12.2
九板川橋
木橋
18
46
65
29.9
56
17.1
 
小南門溪橋
版桁
18
73
81.7
30.5
12
0
3.7

左表為依據臺灣鐵道史上卷所建立的基隆至台北鐵道橋隧表,右表資訊則取自臺灣鐵道史中卷,兩者並列可以方便對照。
1. 左表起點與右表起點是有差異的,略過不表。
2. 除非有較大的天災導致地形變異,一般而言,各河川的相對位置應該是固定,只會有尺寸差異問題。如此,左右二表併排,自八堵川橋以南,至九板川橋,就可以顯得清晰明瞭。
3. 黃線以上,鐵道部設竹子藔改良線,取代獅球嶺線。
4. 新設六堵隧道,避開舊線彎曲路徑及1/32坡度問題。
5. 新設五堵改良線,包含五堵隧道,避開舊線1/21坡度問題。
6. 新設南港隧道,避開舊線彎曲路徑。
7. 臺灣鐵道史上卷將竹子藔隧道或稱基隆山隧道、草溢橋稱六堵川橋、南港隧道稱樟樹灣隧道。
ps. 點圖可放大

摯電咆哮,烈火豪氣,狂奔而起。 

心隨意動,藉由台灣百年歷史地圖,切換新舊地圖、衛星模式,以圖佐史。







很意外地,發現五堵改良線存在2座無名橋。


五堵改良線於1899-05-23起工,施工期間,8~9月二次洪水,既成護堤數處流失,10月長期降雨,堤岸崩壞前後四回,延至1890-01完工,於1890-07通車。五堵隧道位置633633分,長度595.91呎,單線,1899-05-23起工,1899-11-23竣工。現狀主體外觀磚造,由兩隧道形成複線(一隧一線),北側線除役,南側線在役,南側線五堵端口門額新元鹿之助「見可而進」。請注意,五堵隧道在1899-11-23竣工為單線,非為複線



六堵川暗橋位置476376分,長度12呎,拱橋,起工及竣工日不明。現狀主體磚造,翼壁石砌。請注意,六堵川暗橋翼壁拱橋前方的擋土牆)是條石叠築,且為丁順砌。


加貼一張茄苳腳鐵路遺跡。

六堵隧道位置428209分,長度452.23呎,複線,1896-03-17起工,1897-07-31竣工。現狀因營運需求而已改築,貼圖一張,聊勝於無。

竹子藔隧道位置141590分,長度1815呎,複線,1896-05-03起工,1898-02-02竣工。現今第一代已煙滅,第二、三代並存,其中第二代已除役,貼圖一張,聊備一格。

雙龍暗橋位置129510分,長度15呎,拱橋,起工及竣工日不明,合理認定竣工日在竹子藔改良線通車之前,且理當不晚於竹子藔隧道完工之時。現今主體側壁石砌,拱頂磚砌,牆面石砌。

參考資料:
1. 台灣鐵道史(1911日本國會圖書館
2.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


Remark
1. 2016/12/2貼於Google Blogg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