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頭文字

古蹟、單車、親子,我的記錄簿。 (蝴蝶+1)

2016年12月3日

五堵改良線


乙未年,日方接收台澎,隨即著手調查及改良清代台灣鐵路。

五堵改良線歷經挫折與宣告變更,五堵隧道是其中的最大因子。

五堵隧道第一次建設為複線計劃,於1896-02起工,1896-10-01導坑土砂墬落,1897-02-08再崩壞,掘鑿進行亦同時漸次施工穹窿(隧道拱頂),但穹窿可能因土層沉積壓迫,使得變形為不成正半圓,山側膨脹為弓形,川側產生歪斜,經查峰頂,川側沉降約六吋,之後持續修造補強,終於1897-11-23近西坑門崩壞,位置自7117節至7217節,一鎖間崩壞約200坪,當時山頂現出300餘坪大空洞,工事於1897-11-25宣告終止。

五堵川橋在62485節,保長溪橋在71435節,位置7117節會在哪裡?看看台5甲路形彎曲部,確認現今台5甲路線,再看看衛星模式,其理已明,略過不表。
Ps. 各橋隧相關位置,請看前文 五堵隧道、六川暗橋、雙龍暗橋 清代臺灣鐵路橋隧表



五堵改良線尚有一疑,頗堪玩味。自八堵站往水返腳站方向,清代台灣鐵路在保長坑和茄苳腳是怎麼走的?一是沿台5甲的藍色線,一是茄安路接茄苳路的紅色線,是哪一條路呢?
Ps. 小畫家畫的,傷眼莫怪,請笑笑

鐵道技師小山保政1895-09-30調查報告書:「本線路以基隆海岸為起點,於714鎖渡保長溪橋,山鼻迂迴,坡度二十一分之一,於878鎖渡加東溪橋,

看看等高線,紅藍兩線似乎都不能排除,再加山鼻迂迴」字眼,好像藍線較有可能不過,對我這單車客而言,坡度1/21=4.76%是很有感覺的,顯然紅色線完全在考慮之內。

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-10-24鐵道紀念專文,訪劉撫時代包辦舊鐵之蘇樹森於水返腳,,當開鑿浩天嶺(又名刣人嶺後鐵道成改名為茄苳腳嶺)之時,因其處

藉由汐止區公所介紹茄苳里,可以得知「刣人嶺」在茄安路往五堵貨櫃場的一處半山腰。如此,紅色線的可能性應該較大。

最後,按橋隧表相對距離可以合理求證。保長溪橋橋頭距離加東溪橋橋頭為2.8km,在Google Maps點上合理概略的兩座橋頭參考點,藍色線約略2.9km、紅色線約略2.2km。


結論:清代台灣鐵路走藍色線。


參考資料:
1. 台灣鐵道史(1911日本國會圖書館
2.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
3. 汐止區公所 汐止區公所


Remark
1. 2016/12/3貼於Google Blogger。
2. 2016/12/5校正及新增里程數求解。